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

计生统计论文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2年累积出版60期,共刊载论文2579篇,其中基金资助论文823篇,基金论文率为31.9%,在逐年基金论文率方面,虽然高低不一,但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在823篇基金资助论文中,1项基金资助545(66.2%)篇,2项基金资助的论文180(21.9%)篇,5项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共5(0.6%)篇。多项基金联合资助的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该刊越来越重视多项基金联合资助课题论文的刊载。

2.资助基金项目等级

资助基金级别的高低虽然与论文研究水平高低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但却能够从侧面反映该学科所受资助基金的主要来源,以及该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内所受的关注程度。目前,我国各级基金项目基本上都是通过自由申报、专家评审、公平竞争和择优选择的方式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者给予资助。同时,期刊所获基金资助项目的数量,也是衡量该学科领域内科研项目价值及期刊受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卫生统计》近10年刊载的基金论文所获基金资助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823篇基金资助论文共获得1236项基金资助,篇平均受资助1.5项。其中,部级和省市级基金资助论文991篇次,占资助基金总数的80.2%,国际级基金资助论文28篇次,占资助基金总数的2.3%

3.基金论文在各栏目分布

《中国卫生统计》近10年刊载的823篇基金资助论文分布于10个栏目中,论著刊载433(52.6%)篇,应用研究(论著摘要)载文237(28.8%)篇。

4.合著率及合作度

《中国卫生统计》在2003-2012年刊载的823篇基金资助论文中,2人以上合作完成的论文数为792篇。其中2人合作完成的有127(15.5%)篇,3人合作的有185(22.5%)篇,合作人数最多的由17人共同完成。823篇基金论文共涉及作者1002人,合著率为96.2%,作者合作度为1.2人/篇。在合作完成的792篇论文中同一单位作者合作类型的论文有331篇,占41.8%,不同单位及跨地区间的合作类型的论文有461篇,占58.2%。

5.作者发文机构

《中国卫生统计》刊载的823篇基金资助论文分别来自202个不同的发文机构(以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为统计对象),其中高等院校共发表基金资助论文722篇(医学类院校384篇),占论文总数87.7%,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9篇;各级医院共35篇,其他医药卫生相关部门共发表文章27篇。由此说明,《中国卫生统计》基金资助论文的发文机构涵盖范围广泛,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该刊基金资助论文的核心发文机构。核心发文机构共25个,占总发文机构的12.4%,共发表基金资助论文517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62.8%。在25个核心发文机构中有高等院校2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7.多产作者分布《中国卫生统计》近10年刊载的基金资助论文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数量分布情况详见表6。823篇基金资助论文涉及第一作者640人。发表文章数量超过3篇的作者有16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2.5%,共发表文章81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9.8%。由此可见,基金论文的高产作者群已基本形成,卫生统计基金课题研究者已把向该刊投稿作为发表其研究成果的稳定期刊。同时,将上述16人列为《中国卫生统计》基金资助论文的多产作者

6.提高期刊质量,加强品牌建设

基金论文数量的多少,是研究者们科研能力的反映,更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卫生统计》近10年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与所占比例均大幅增加,该刊基金论文比(率)从2003年的14.7%发展到2012年的50.9%,至今仍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期刊质量的提高,核心是精心选题并组织优质稿件,把握我国卫生统计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针对实践需求组织稿件,并且还应重视期刊的学术规范,注意作者署名、参考文献著录等问题。此外,期刊要紧跟卫生统计学科研究热点课题,如全国人口普查,了解研究的最新进展,实现对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研究成果报道具有层次性和深度性的目标。同时,期刊要顺应时展的潮流,通过宣传活动及其他领域的媒介维护来加速期刊品牌的建设。

7.增加合著者数量,吸纳优秀稿件

拥有数量庞大的优秀作者群体是《中国卫生统计》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该刊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作者,陈峰、贺佳、高晓凤等高产作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单一作者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及时间精力等都较有限,只有通过行业间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才能保证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中国卫生统计》刊载的基金资助论文的合作度与合著率还需不断增加,从而产出更多的优秀稿件。该刊应充分加强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取优秀稿件,形成"优稿-优刊"的良性循环。

8.拓展基金来源,增强国内外影响力

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从立项申报到评审通过需经过专家及各管理机构严格评审和审批确立。近10年在《中国卫生统计》的基金来源中,部级资助基金占主导地位,共518项,其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主,应适当增加吸纳国家社科类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除此之外,该刊论文获得国际级基金资助较少,应注意加强刊物的国际化元素,通过增加外籍编委、刊发国外学者的文章等方式拓展基金来源。此外,该刊基金论文在论著和应用研究两个栏目所占比重最大,《中国卫生统计》要在继续重视这两个栏目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其他栏目的基金论文稿源,提升期刊质量,巩固学术地位。

9.强化编辑业务工作,缩短出版周期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是我院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合理收集数据、正确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还让学生掌握生物领域不同学科方向的不同情况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比如对单个及两个样本平均数的检验,当σ已知时,采用u检验,当σ未知时,采用t检验;而3个及3个以上平均数进行显著检验时,采用方差分析;对于标准差的显著性检验,当是单个样本标准差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而两个样本标准差的检验则采用F检验.因此,“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章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经过这几年这门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这就要加强与学生的课堂沟通与交流,除此之外,课外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想法,与他们成为朋友,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其次,课堂上,在进行下一节新的内容的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提出一些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的问题,采用随机性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巩固和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新内容也奠定了基础.

一学期下来,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对学习该门课程越有兴趣,就越能掌握和应用这门课程,最终达到“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的教学效果.课本第四章统计推断概述中,其中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数研究推断总体的特征,要求分析样本的数据资料去探索隐藏在其中的统计规律,这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多个具体实例,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出隐藏在现象规律之后的本质,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的获得,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调节课堂上的的学习气氛,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的多向互动,这就是“互动”教学.正是这种互动教学,才能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在这种“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内容安排和教学计划,针对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解决存在问题,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与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1SPSS统计软件的介绍与统计方法的讲授紧密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生物学和农学等很多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的统计软件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与科研必备的学习工具.我院开设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学生大二下学期,学生们经过1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MicrosoftExcel等软件进行生物统计基本操作.但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不是专门的统计软件,学生科研试验和毕业论文的数据分析要求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这样才会更具有科学性.基于我院没有开设SPSS等统计软件的课程和上述情况,笔者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介绍SPS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希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大部分课时教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教授其好会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掌握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很大,例如样本平均数、样本频率的假设检验、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不仅容易出错,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特别累和烦躁.如果我们给学生引入统计分析软件,例如SPSS统计软件,我们就能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省去了计算的大量时间和步骤,学生只需利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的结果,进行实例分析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讲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统计结果的分析上面,结余出一部分课时,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学科方向的实例,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最终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2合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上生物统计学的第一课时,引入SPSS统计软件的概念,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给大家讲解有关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与运用.当生物统计课程讲授第二章节时,其中次数分布表的编制、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总体与样本的特征数(例如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计算,就可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这时,向大家介绍SPSS统计软件,教会学生们到相关的网站下载专区下载SPSS相关软件.课堂上向学生教授SPSS统计软件的启动,让学生了解SPSS统计软件数据编辑窗,了解数据编辑窗10个主菜单的内容,掌握数据文件的建立,重点学会定义变量和数据的输入.怎么样让学生感到SPSS统计软件方便灵活,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先向学生教授生物统计学课程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掌握后,让学生了解SPSS统计软件次数分布表编制方法、统计图的自动生成,这样学生就会觉得,SPSS统计软件运用方便、计算准确、节省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喜欢上SPSS统计软件.

在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以后的章节,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回归分析等等,都可以应用SPSS统计软件.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生物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种数据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因此,我建议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与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达到生物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运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后有机会,还安排上机实习,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并掌握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如果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进行独立处理,让学生真正体会“学有所用”涵义.

3多媒体教学,实例演示

我们都知道内容枯燥、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是“生物统计学”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这门课程的公式多、内容难、计算量大.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疲劳,学生根本学不进去.所以,笔者认为该门课程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和高效,能实现传统教学实现不了的影像、情境、动画.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一节课的课堂信息量比传统教学大,能完美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只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节省大量的黑板板书时间,这样才能给学生加入SPSS统计软件的内容.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生物统计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

以生物统计学课本中“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我们在讲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笔者建议与板书讲解相结合,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在一页上,学生学了前面的内容,再讲下一页的内容时,对刚讲的内容容易忘记,不利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黑板上采用板书的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而在讲单因素、多因素的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运用板书和多媒体的相结合进行讲解,效果会更好.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直接让学生分析SPSS统计软件处理的结果就可以了.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内容和学时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

4总结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1.童装设计的“内生态”设计

童装的“内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入手,强化童装的科学性、舒适性、健康性,使童装设计能有效满足儿童的生理发育需求,营造出儿童与服装间舒适的“内部气候”。童装的穿着主体是儿童,其与普通成人装相比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成长阶段的不同,童装可划分为婴儿服装(穿对象为0~1岁婴儿)、幼儿服装(穿着对象为1~3岁幼儿)、小童服装(穿着对象为4~6岁学龄期儿童)、中童服装(穿着对象为7~12岁少年儿童)、大童服装(穿着对象以13~16、17岁大童为主)。受到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因素的制约,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服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童装结构设计、色彩设计和造型设计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体型特点与发育、行为特点,体现童装的“内生态”,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婴儿服装为例,0~1岁婴儿皮肤娇嫩敏感,排泄次数多,婴儿服在设计上要方便穿脱,在面料上选择棉、羊毛等具有良好柔软性与吸湿性、透气性的材质,在色彩上以白色、米色等柔和的浅色调为主,避免使用艳度或纯度太高的颜色,以免刺激婴儿尚未发育完全的视觉神经系统。对于幼儿服来说,由于1~3岁幼儿已经有一定的户外活动能力,好奇心强,幼儿服不但要穿脱方便,还要耐洗耐磨,要考虑服装安全性与卫生性,在设计时尽量减少绒球、纽扣、别针、流苏、装饰珠球等容易脱落的小附件,以免这些附件被幼儿误食或对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小童服来说,由于儿童在4~6岁已经达到学龄,求知欲强,处于智力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在设计上应该突出儿童可爱、阳光的特点,尽可能采用鲜艳活泼的颜色,并配以具有趣味性或益智性的图案装饰,寓教于穿,尽量避免使用灰暗阴冷的颜色或恐怖暴力的图案,以免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对于7~12岁中童的服装来说,由于这一时期儿童运动量大,并且开始出现明显的男女体型差异,因此,男、女童服装要有良好吸湿性、透气性与耐脏耐磨性,并且设计师应有意识地突出男、女童的性别特征,以培养儿童正确的性别意识与个性气质。

2.童装的“外生态”设计

由于童装穿着主体的特殊性,儿童服装使用周期短、损耗率高、资源浪费率高。童装的“外生态”设计主要指从童装的设计工艺与材料特点出发,通过减法设计、二次设计、延伸型设计等设计方法,有效提高童装的使用效率与使用周期,强化童装的功能性与环境兼容性,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与资源浪费。据笔者调查,市面上的许多童装为了追求款式的新颖美观,大量使用印花、珠片、烫钻、植绒、布贴刺绣、玻璃纱等设计元素,在设计时过量堆砌,对材料与资源过度支用,使童装出现“设计过度”的问题。另外,传统童装印花过程中使用的油墨、胶浆、厚板浆等化学染料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但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危害,还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设计师在童装设计的过程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考虑童装的成本与环境属性,简化设计,节约材料,不滥用面料以及印花、绣花等服装工艺,尽量少用绒球、金属拉链、绳带等容易给儿童带来安全隐患的装饰部件。此外,设计师可以通过解构、重组、拼接等设计手法,积极采用可调试型设计、多用型设计和可拆卸设计,改善童装的原有造型结构,提高童装的利用率与使用周期,减少童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图1为笔者以生态理念为灵感设计的童装系列。在设计时,笔者以6~8岁儿童为穿着对象,在遵循儿童体格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双领口、双袖子、双腰头的可调节设计。随着身体的成长,儿童在穿着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选择需要的领口与袖子,并根据身体围度调节服装的长短、松紧,选择适合自己的着装方式。这样既提高了穿着舒适性,又延长了童装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对环境资源的浪费。

3.童装“内外生态”的共生发展

“内外生态”意味着更科学、更健康、更环保、更可持续。童装的生态设计基于“儿童—童装—环境”的整体关系,主张内外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童装的生态设计不但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性与内在需求,还要注重童装产品的环境属性,实现儿童服装与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儿童皮肤娇嫩,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应尽可能使用温和、无毒、环保的天然纤维材料和新型生态无害面料,如天然有机棉面料、中草药提取抗菌面料、营养纤维面料等;在面料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采用植物印染、草木染色等手法,减少化学染料的毒性和污染物处理的负担;在童装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主动引入可持续设计思维,有效结合减法设计、延伸型设计、可调节型设计、可拆卸设计、益智性设计等多种设计方法,积极开发童装设计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思路,使童装的文化性与生态多样性得以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环境的永续发展。

4.结语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SPSS17.0软件来分析血清生化测试的结果,连续变量两组比较时,采用t检验;连续变量多组比较时则使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事后比较则使用Scheffe法,并评估其95%置信区间.每一次资料的选取都要将各个性别特征及年龄特征显现出来,参考值的数据则是反映在评估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th~97.5thpercentiles)的非参数范围内,结果若P<0.05则认定为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1是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分析的结果,成年人相比儿童有较高的生化分析值(尿素氮/肌酐比值除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0.43,P<0.01;9~12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1.62,P<0.01;13~15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3.16,P<0.01.

2.2不同性别儿童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2是根据性别特征分析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B/C比值(尿素氮与肌酐浓度的比值)与参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依多元回归分析法取得的生化分析值数据,男性要比女性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7,P<0.01).表2是依性别特性以多元回归分析法为基础,在不同性别组群的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的95%信赖区间值(95%CIs)与参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的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值是1~179IU/L,最大值是≥20岁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岁的女童;血糖值是介于52~183mg/dL之间,最高值是≥20岁的男性,最低值是9~12岁的女孩;血尿素氮值从5~34mg/dL,最大值是≥20岁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岁的女童;血清肌酐值是0.2~2.2mg/dL,最高值是≥20岁的女性,最低值是3~6岁的男童;B/C比值是4.6~80.0,最高是3~6岁的男生,最低是≥20岁的女性.血糖及肌酐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B/C比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如表1).所谓不正常范围是测出来的结果落在均值与标准偏差计算范围之外,通常是将统计所得结果的均值正负一个标准偏差(meanSD)或正负一个标准误差(meanSE),也可以用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非参数评估法显示.2.3儿童整体生化指标值统计分析表3结果显示从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各种生化指标的范围:丙氨酸转氨酶值为8~38IU/L、血糖值为60~99mg/dL、血尿素氮值8.7~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1.1mg/dL、B/C比值是10~34.

3讨论

本研究中幼儿园儿童的血糖浓度比一般参考值(表3)要低10.4%,而且所有女性的血糖浓度比男性还要稍为低一点(表2),其他的研究者也有类似的报告[1-3].在表1中可看出血糖浓度数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9岁至15岁年龄组的血糖浓度已经与他们的老师相仿,Jagarinecetal.[3]的报告也指出由儿童到青少年时期血糖浓度已经跟他们的成人期相类似.儿童和青少年的丙氨酸转氨酶值(ALT)比成年人低,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而且男性高过女性,其他研究者也有相同的报告,Jagarinecetal.[3]及Mohamadnejadetal.[4]的报告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值在青少年期即已跟成年人相似.肌酐浓度在14岁之后即朝着成年人值稳定地增加,而且与性别有关[3].在本研究中,肌酐浓度在青少年时期(13~15岁年龄组)即与他们的老师相似.在表2中男性的肌酐值高过女性,而且具统计学上的差异,许多研究者确信在性成熟的年龄期会迅速升至成年人值,最近的研究显示从食物中摄取蛋白质会影响肌酐的产生,进而影响个人块状肌肉的形成.Hristovaetal.[5]Jonesetal.[6]也报告男性的各年龄层的肌酐值都比女性高,可能是男性的肌肉比较强壮的原因.血中尿素氮值儿童要比成年人低,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现具统计学上的意义,Jagarinecetal.[3]也有类似的报告.Hristovaetal.[5]的报告显示:若是正常的成人正常的进食,多数人其尿素氮/肌酐比值的参考值是10~20,一般都在12~16之间.肌酐值正常而有高的尿素氮/肌酐比值,是典型的高蛋白质摄取者.严重的肝病患者其蛋白质吸收缺乏,则会导致低的尿素氮/肌酐比值,不过这种病例非常罕见.在本研究中,3~6岁年龄群的尿素氮/肌酐比值要比参考值高出65%,这可能跟儿童时期正在成长发育而需要摄取大量的蛋白质有关,我们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研究去探测这种现象的原因.

肥胖不仅会影响成人的健康,也会带给青少年威胁.陈志成等[7]的研究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青少年,肝功能指数异常比率是其他人的40倍.如果这些青少年是男性且为B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异常比率甚至高出百倍以上,若不及早减肥,未来很有可能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研究以3610名高一学生的健康检查资料,分析体重与肝功能指数之间的关系,赫然发现BMI值超过25就会引发肝功能指数的ALT检测值异常,一旦BMI值超过30,异常值更上升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当前家庭独生子女多、单亲及隔代教养等因素,让不少小孩子备受宠爱,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长期吃脂肪含量过高的食品,必定会导致肥胖.因为BMI值过高的儿童会影响ALT以及血糖的检测值,所以本研究中必须将太肥胖的学龄儿童剔除于统计数值之外.根据Jaffe反应动力学法显示:血浆置24h后肌酐会增加100%,血清中肌酐则增加60%,这种影响可能造成所谓的伪肌酐值(False-Cr)[8],有些戏剧性的增加不能用单纯的血液浓缩来解释,因为有许多其他的非代谢性自我分解(如:血尿素氮)仅仅上升2%至6%[9].血糖浓度在第一个24h时会迅速下降,之后到56h则缓慢下降,但在血浆中的下降更显著,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都是以化学当量法经由醣分解产生乳酸盐[9],在本研究中,血糖的浓度比参考值要低5%至15%,可能是血清检体送到实验室或与全血分离时延缓所致,但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血液检体的采集需要大量样本及到地域分布较广的地区进行,因此血液的分离及输送难免会延误[10].以前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生化参考值比克罗地亚的小孩要高[3],相反地,中国儿童的生化分析值比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小孩要低[11],我们的生化分析参考值则比较相似于西班牙儿童的生化分析值[1],会使人联想到是种族的因素,或许也有以下两种的可能性:不同的生活习性或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致.

4结论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承担着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生物统计》课程的定位是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但是随着青海大学进入“211”重点建设行列后,学校教学及科研工作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加之社会各级各类就业单位对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生物统计》课程的外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课程不仅是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基础课,同时应该成为学生参与科研,开展科研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生物统计》等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那么,为什么结合《生物统计》课程提出“提升学生科研素质”这一问题呢?近几年来,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在青海大学教学科研不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自身也有了长足发展。截止2012年底,草业科学系教师主持科研课题24项,其中部级5项、省部级课题9项、校院级课题7项,其他来源3项,合计科研经费720万元,教师参加科研比例为100%。

由此反映出,随着草业科学专业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提高,教师申报获批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且为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提供了可能,这样,就使得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积极申报国家或青海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截止2012年,获批的国家或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共计20余人参与,其中有两项在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表明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参与、甚至主持的科研项目面积不断在增大。另外,近三年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86%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或学生自己获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表明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还将增大。综上所述,作为支撑科学研究中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内容实施、试验结果整理统计与分析的《生物统计》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重大。因此,为了适应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这一新形势和新需要,提出了《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需配合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这一问题。

2《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生物统计》课程的内容看,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统计概念,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生物统计》课程一直以来就是草业科学专业课程中较难授课和较难学习掌握的课程之一。对草业科学专业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该课程晦涩难懂,似乎与专业课程学习和参与科研没有直接的联系,更突出的问题是,即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该课程在今后专业学习和参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难将课程的学习和将其科学地应用在科研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仅仅就是学习一门课程而已,当面对如何设计科学研究试验方案,如何布置试验、实施试验,如何获取客观的试验数据,如何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自然规律时束手无策,缺乏将《生物统计》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导致课程学习结束后不能继续发挥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导致学生在参与科研中因统计学方面知识的欠缺而成为短板。也就是说,目前《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生物统计》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中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生物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合理地安排科学试验,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并通过正确合理的统计分析,揭示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及相互作用。因此,通过课程中试验设计的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能力的。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试验结果会受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试验处理的真实效应受到许多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影响到科学试验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甚至无法揭示真实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科学研究人员不但要清晰地了解这一现状,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和安排来减少或是避免这种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科研时限内获得科研成果。因此,需要培养参与科研的学生的这种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法,而这种科研方法的培养是可以通过《生物统计》课程实现的。在科研中,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试验数据揭示自然规律。由于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沉淀相对不足,当面对大量的科研数据时,更是无从着手,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规律,而通过《生物统计》课程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揭示规律的能力的。

4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改革《生物统计》课程教学

4.1转变《生物统计》课程的定位

在以往的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生物统计》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应用。因此,要使《生物统计》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转变课程的定位,即将《生物统计》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具体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简单说,就是将《生物统计》课程定位于学生学习后能切实使用这一教学目标上。

4.2对课程理论内容的讲解要有针对性,部分内容适当弱化

《生物统计》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基于上述对课程定位的转变,在学时有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部分理论内容适当弱化。如统计学基础知识部分,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即可,力求深入浅出。对于统计学基本原理,要紧密结合草业科学专业特点,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可。对于课程中大量的数理统计学公式,应淡化演绎、推理过程,而将数学公式的统计学含义、在实践中的应用条件和范围、如何运用讲解清晰。

4.3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增加实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的科研方法,如怎样进行科研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制定试验方案和实施试验、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等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进行讲授。同时,在减少教材中部分练习题的前提下,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练习,加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为下一步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打基础。其次,在课程授课中,增加实例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时,可以列举本专业科研中牧草饲料作物栽培领域涉及的实例,如肥料、水分两因素对燕麦产量的影响;在讲授卡平方测验时,可以列举牧草饲料作物育种领域里的实例,如通过卡平方测验中的适合性测验来验证披碱草某一性状的遗传规律等。通过实例教学,使得该课程不再枯燥难懂,而且将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例教学中,所举例子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有现实意义,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才有吸引力。不仅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能增强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4.4增加统计软件的学习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科学研究中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基本依靠相应的软件来完成,常用的有SAS、SPSS、DPS等。虽然统计分析软件功能强大,几乎无所不能,但是前提是使用者要深入理解科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适用方法以及对软件分析结果的解读,否则,要么面对数据和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套用错误的分析模块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要么面对软件给出的丰富结果不知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结论是什么。基于此,将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试验资料的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时,在讲清思路和分析步骤的基础上,直接利用ExcelSPSS、DPS等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在完成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就基本掌握了相应软件应用能力,在后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时,遇见统计分析软件不再陌生,甚至能灵活运用。

4.5教学文件公开,实行开放式教学

目前,草业科学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总学时有限,在不增加学时而又增加了统计软件等学习内容的背景下,课堂学习时间就捉襟见肘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程教学文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如可以共享在学生建立的QQ群中,或上传到教师的个人空间中,搭起一个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平台。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下课后学生见不到老师无法继续向老师学习,教师课后要给学生辅导又需要另找时间和教室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灵活的方式在师生间交流和互动。

4.6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统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性质决定了应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考核方式可以从以往的闭卷理论考试改革为考核实践技能的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命题可采取教师事先编制好若干套综合应用题,由考生抽签选作,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如果条件具备,甚至可以采用计算机机考与笔试相结合,主观性题以计算机考试为主,客观性题则以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改革,可以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中解脱出来,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从而督促学生以掌握实际应用为学习目标。

5讨论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政府因素的影响公立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在两条轨道上各自发展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存在虽然缓解了公民教育需求增长与政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但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在师资、经费、社会声誉等方面缺乏与公立高等教育竞争的实力,这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和政策尚未健全,政府对民办高校办学的管理和指导不够。民办高等教育在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政府有关民办高校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还是往往滞后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这种服务职能的滞后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的是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全局的、宏观的、长远的战略规划与设计。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自身制定发展战略,更需要政府从满足民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充分发挥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从管理体制、财政支持、配套政策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鼓励、引导与扶持。

(二)社会用人单位人才观、用人观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下,经过民办高校自身的不断努力,民办高校的地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受到“公”和“私”的陈旧的经济和政治观念的影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竞争环境还是有失公平。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甚至抱有偏见。如用人单位在受到“民办”的影响下,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往往持怀疑的态度,在面对众多应聘者无从选择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选择公办高校的毕业生,或者在求职要求上设置较高的门槛,甚至完全把民办高校毕业生排除在外。这就加剧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不公平,也加剧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三)民办高校自身因素影响首先,由于民办高校的教育资金来源以学生缴纳的学费为主,为了学校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往往将很大精力放在招生工作上,存在只注重扩大培养规模获得收益,却忽视了师资力量及后勤保障建设的情况,造成师资力量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由于民办高校起步晚,缺乏办学底蕴,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社会公认的办学特色,达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再次,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对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把握不足,导致专业趋同严重,造成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大于需求。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比较注重统一性教育现象,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家庭因素的影响我国是家庭伦理观念浓厚的国度,毕业生职业定向与选择自然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过于依赖父母的决定,对于高考之后是否继续升学、选择怎么样的专业以及未来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缺乏思考和规划,许多学生报考志愿甚至也是按照家长的志愿选定的。在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许多家长或亲友习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左右子女的职业定向和选择,希望子女能选择他们所满意的职业。造成子女或因为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待遇等家长亲友不太满意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工作机会。因此,家人过高的就业期望有时就变成了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一个障碍。

(五)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生源基础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给后续的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其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等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此外,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择业思想准备不足,职业目标也没有调整,或者过多的怀疑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自我定位,眼光盯紧大城市,一味追求高新高待遇的所谓理想职业,不愿意到工厂或者基层或者欠发达地区去工作,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工程实施策略

从系统论视角来探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根据系统观点,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中综合、动态地考察研究,全面地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及时有效地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局面,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佳效果。政府宏观调控是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第一,政府要树立公办、民办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观,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控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加强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规划,保持人才供需的动态平衡。第二,政府应加快建设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建立起从全国到各省、市、区不同层级的就业供求信息库,及时统计并公布各地需求情况;三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制定扶持政策,建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公立与民办高等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要制定关于财政、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及扶持政策,加强以《民办教育法》为主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保证民办教育发展有适宜的外部环境。第四,加强对民办高校办学的指导,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督与评价。在宏观上加强对民办高校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民办高校通过不断改革寻求更好的发展。第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充入民办教育,同时政府也应该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者,给予民办高等教育某种形式的资助。转变人才观、用人观是民办高校毕业生良好就业环境的保障。从社会角度来说,需要打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偏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盲目追求高学历或毕业生毕业的高校知名度,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长远考虑,根据所设的岗位来挑选人才,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合理置换冗员,消费适宜人才。落实“两手抓”工程,既抓素质培养又要面向市场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更好地落实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挂帅,统筹规划,狠抓落实;其次,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并向课堂全面渗透。要与日常德育工作、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再次,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民办高校要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设定就业指导内容,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最后,加强对外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就业资源,促进教育与市场、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努力为社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1.如何尽快地把学生引进门。

把学生引进门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问题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设法对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形象的归纳概括,找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

2.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

学习生物统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门课程应用于实践。那么如何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一个好的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如何进行试验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如何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应用于具体实践。

3.如何把手算和电脑软件分析运算具体结合起来。

生物统计中的手动计算和软件计算都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呢?因为这关系到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及把握和利用现代分析软件的分析应用问题。拟设想的办法就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和对于不复杂的统计计算就利用手动计算,让学生切实把握统计分析的具体过程,有些统计分析过程计算太复杂,但是原理并不复杂,这时我们最好借助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二、实施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目前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把一些基础内容如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特征数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可不讲,但是教师要安排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回答,因为带着问题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核心的内容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食品学科基本的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试验设计实施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必须着力讲述,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生物统计方法在食品学科中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而对于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这方面不需要大花时间,因为笔者觉得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数学变换,可以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有选择性地重点讲解结合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更快地步入生物统计学世界。而对于难点问题和复杂问题,则也主要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才可能把握,不过该怎么讲呢?笔者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个难点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也更易把握了。如方差分析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把其分解成平方和的求解、自由度的求解、方差的求解、F检验和多重比较这几部分,也就不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了。

2.注重食品学科中生物统计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

每年食品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都会有不少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取得的,那么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探索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多讲,而对于入门之后的一些很复杂的计算应少讲,只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分析过程和如何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求解即可。

3.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现代的幻灯片课件教学为主,同时辅以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于容易把握的知识,可以用幻灯片课件教学。而对于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问解答,最好把幻灯片和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板书更随意,可以最大程度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变动,这样也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亦会深刻得多。

4.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和参考答案、教学案例等,并把这些内容挂网,以方便学生的课下学习。

5.手动练习和软件应用相结合。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加强手动练习是引领它们快速入门的一个好方法。手动练习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解决基础的典型的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一般程序。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手动计算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基本的统计分析过程是类似的,这时就有必要借助软件来分析和解决统计分析问题。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统计分析问题,也可用来进行试验设计,学生应该先掌握一些权威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和试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

三、结语

计生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慕课是由优质学习资源、学习者和平台运营商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各方利益共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1.1优质学习资源以前优质学习资源位于大学校园的围墙之内,而慕课通过平台让全球学习者免费享受名校名师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外部正效应,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的社会文化。

1.2学习者(1)高中生。高中生通过慕课平台学习一些先修课程,提前获得拟就读高校的学分;还可以通过慕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2)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3)大学毕业从业人员。随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课程,进一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4)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该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进入高校学习,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就职。他们渴望学习,但苦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整块的学习时间,慕课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平台。

1.3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双方需求。一方面将学习者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汇集在慕课平台上;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的运作吸引大规模的学习者前往慕课平台学习。在日后的运营中,随着相关数据的累积,可以精准分析每位学习者的特点偏好,并且能够及时把握未来的学习趋势。

2慕课生态系统形成机制

2.1驱动机制(1)教育成本降低。目前高校中,每个班级的学生在50人左右,每位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而受益者只有班级内的学生,不具有规模经济,因此全球各大高校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应让更多的人从优质教学资源中受益,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2)教育质量提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大学生就业情况也不理想,在高校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尚有差距,使得高校需要进一步思考教育质量的提升。

2.2激励机制(1)对学习者的激励。目前,慕课对学习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内部激励,即学习者通过慕课的学习来满足自己对于某类知识的需求,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外部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学习过程的证明、学分的认证和学位的授予等。(2)对教师的激励。以前教师只为本校学生所熟悉,缺乏更广阔的平台展示个人才华,缺乏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而慕课平台通过学习者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认可和欢迎程度,有助于形成一批品牌课程,从而最终形成一批品牌教师。(3)对高校的激励。通过慕课平台,高校可以推出一批名师讲授的名课,有助于扩大高校在全球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高校品牌价值。(4)对社会的激励。慕课为企业架构了共性学习平台,促进了员工学习,也促进了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3保障机制慕课虽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来促进慕课的健康有序发展。

2.3.1相关政策保障(1)对教师的奖励。教师是慕课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主体之一,建设与维护慕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科研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保证慕课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教师的劳动成果给予一定形式的肯定和奖励。(2)对学分的认可。以前,学位市场在高校内部完成,慕课出现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课程市场这一中间产品市场,主要形式是认证慕课平台上完成的学分。慕课未来的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实现学分认证。学分认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这一情况主要适用于在校大学生;②对学习过程的认可,慕课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学习过程的证明;③对学位的认证,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完成某一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从而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是学分认证的前提条件是如何确认是学习者本人完成学习过程和考试过程,以及如何保障高校所授予的学分和学位的权威性。

2.3.2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庞杂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慕课的服务水平,需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慕课平台的双方提供服务。(1)对教师的服务。由教师本人制作视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校应提供专门的场所和一支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视频课程录制,让专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教学和科研。(2)对学习者的服务。对于学习者的服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检索服务,改进检索技术,让学习者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找到自己所需学习资源;②学习过程跟踪分析服务,对学习者及时提出建议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③提供学分、学习过程和学位认证服务。

3慕课发展建议

3.1成立中国慕课平台为高中生、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从业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外部正效应,提升劳动力素质,从而形成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特别是为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以社区学习中心的形式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提供学习场所和必备的电脑网络等学习工具,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具备完成学业条件可以授予大专文凭甚至本科文凭或更高层次文凭的学习者,可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释放其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的三大慕课平台可以在学习者积累的庞大学习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更有吸引力且更符合学习者的课程,从而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建立中国慕课平台,既可以满足华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可以积累基于慕课平台的基础学习数据,为未来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3.2完善慕课平台服务机制(1)完善慕课的认证制度。实现从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证明,到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最后到学位认证制度的梯度完善。(2)完善大数据跟踪分析能力。平台需要平稳运行,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定制,减少淘课的时间成本。大数据分析的内容分为3个方面:①针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提出建议;②针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分析学习者的爱好,从而提供精准营销策略;③针对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未来趋势,为开发课程新产品和改进服务提供一手资料。

友情链接